首页

白丝调教踩踏

时间:2025-05-29 01:49:10 作者:上海立法统一规划体系建设 提升规划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浏览量:61094

  中新网上海5月28日电 (记者 陈静)28日闭幕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六章四十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常江介绍,当前正值“十五五”规划编制关键时期,有必要制定《条例》,加强和完善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更好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条例》理顺规划关系,推动各级各类规划各司其职、规范有序,形成规划协同合力。

  此外,《条例》将助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与长三角有关省市建立规划协同机制,强化重大问题联合研究、重大项目协同推进、重大政策共同实施。

  据介绍,《条例》突出规划衔接协调,强化衔接审查程序,确保不同层级、不同类型规划之间衔接协调,明确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立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以有效优化规划资源配置,更好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发展。

  《条例》还围绕构建全流程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提出了保障性要求,比如:加强政策协同和要素保障,促进财政、土地、就业、金融、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监测结果和评估报告的有效应用;明确依法制定的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严格履行相关程序。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曹吉珍表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条例》列为本届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正式项目,今年又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正式项目。

  《条例》的制定,从制度层面推进上海统一规划体系建设,为规范发展规划制定,保障发展规划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曹吉珍说,将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等环节纳入法治轨道,让“十五五”规划以及今后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法可依,提升规划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仅有助于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还能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据悉,以立法形式规范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引导要素资源配置,规范经营主体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条例》对人大在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方面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增强了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条例》在制度层面加强了人大对规划审查批准和实施情况监督,如对发展规划草案和调整方案明确了初步审查的规定;加强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全过程监督等。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指出,这是一部全新的创制性立法,对于推进上海统一规划体系建设,规范发展规划编制,保障发展规划实施,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内容务实、“解渴管用”。

  全体系、立体化构建上海的统一规划体系,全周期、全链条明确规划管理要求,全方位、多视角汇聚各方智慧是张忠伟对《条例》特点的总结。

  据悉,上海市发改委将结合《条例》贯彻实施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加强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实施,同时做好规划监测评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面向在华外国工商界举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1.7万多名牧民群众转身成为生态管护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正在进行中。

贵州威宁70周年县庆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个 拟投资总额超百亿元

10余名兼具专业背景与学术翻译能力的学者,历经6年艰辛,为译丛的高质量翻译奠定了坚实基础。编辑团队从策划到内容审核、编辑加工、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精品图书定位精心打磨雕琢。

跨越90年,闽台“建筑师”们的交集延续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在推进白河流域治理过程中,利用“大数据+AI+物联网”技术,破解白河水污染物溯源等难题。双流区在白河流域96平方公里范围内部署13个传感器,实现对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三大类排水口的全覆盖监测。同时,该人工智能流域管理系统通过模型训练优化,将污染物溯源预测准确率由40%提升至80%以上,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提供了强大助力。

日本女篮主帅:祝福中国女篮 向杭州亚运会表示感谢

网恋了一个月,俩人还没见过一次面,“男友”总说事务繁忙,出来一趟不容易。陈女士经常看到对方朋友圈发各种生活状态,因此也没有多想。

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倒计时活动在沈阳启动

4.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科学评价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等的双向比照认定机制。着力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根据社区工作实际情况划分岗位类别,每类岗位依据岗位职责、社区工作年限、职业水平、学历层次等划分若干等级,岗位等级随着岗位晋升、社区工作年限增加、职业水平提高相应提升。省级或市地级层面明确岗位等级序列设置,建立省内互认机制,省内流动的,社区工作年限可累计计算。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